【塑化劑】女童用膠樽飲水1年致性早熟濕疹發作 醫生:膠樽含塑化劑及重金屬

食用安全

發布時間: 2020/10/15 13:09

分享:

分享:

一名女童用膠樽飲水1年後,出現性早熟情況,亦引致濕疹復發。

長期用膠樽飲水要小心!台灣腎臟科醫生洪永祥近日分享一宗病例,一名10歲女童一整年來也用膠樽當水壺,結果導致性早熟、提早來月經,濕疹復發。洪醫生指出,膠樽含有塑化劑及重金屬,最多只能使用一星期。

洪永祥醫生在當地電視節目《醫師好辣》表示,該名10歲、就讀小四的女兒讀小學前已患有異位性皮膚炎(濕疹的一種),升上學後已很少發作。惟1年前她因泌尿道受感染而發燒,被鼓勵多喝水。當她開始多喝水後,濕疹復發,遂往求醫。

洪醫生發現是女童的水壺出問題。飲用膠樽飲品後,她們物盡其用,用膠樽盛載白開水,當作水壺。母親更為女兒配上揹帶及扣環,以便攜帶。女童用此膠樽喝水已有一年。

洪醫生指,膠樽最多只能用一星期,因內含塑化劑、重金屬「銻」。當使用過久,這些物質會一直溶解出來,喝水時會把塑化劑、重金屬一併攝入。若長期接觸塑化劑,會誘發異位性皮膚炎、氣喘及提早發育,月經提早來到。不再用膠樽飲水後,女童的濕疹問題得以改善。

長期接觸塑化劑 可致不育或患乳癌

本港急症科專科醫生司徒敬豪受訪時曾稱,塑化劑不論對成人或兒童都會有不良影響,尤其發育中的兒童影響較大。吸入過量塑化劑,會增加人體的女性荷爾蒙,導致早熟、不育或女性荷爾蒙失調。男童易有女性特徵,嚴重者可影響睪丸造精功能;女童則會提早出現性徵發育、性早熟等問題。

台灣中央研究院、國家衛生研究院及台大醫院合組的研究團隊,於2014年發表一項有關塑化劑與乳癌的研究報告。團隊追蹤1.2萬名女性長達20年,發現乳癌患者尿液中的塑化劑DEHP代謝物含量高。研究證實塑化劑暴露多、常接觸塑化劑產品的女性,罹患乳癌的風險比一般人增加90%,代謝力較差的女性罹患乳癌機會更高出2.4倍。

PET膠樽不宜不斷重用

消委會指,一般小型樽裝飲品的膠樽大多用「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」(PET)製造。食物安全中心指,銻是用作製造PET的重金屬,PET膠樽含有微量銻。貯存水時,PET膠樽所含的銻能遷移到水裡去。食安中心過往的研究顯示,PET樽裝飲料的銻含量非常低(遠低於世界衞生組織就食水水質所訂的指引值),不會對健康構成風險。

PET膠樽的重用壽命有多長?理工大學食物安全及科技研究中心顧問梁嘉聲博士曾稱,要視乎市民的使用情況及水樽物理性破損程度,例如有否花痕、變形等,加上市民使用後會在樽口殘留含細菌唾液,處理不周會令細菌不斷滋生。他提醒,不應用PET膠樽承載其他飲品,例如用礦泉水樽裝可樂;而且PET膠樽較「薄身」且容易破損,一般不建議不斷重覆使用。

綜合食物安全中心及消委會建議,重用PET膠水樽的市民應注意以下事項:

  • 1. 檢查膠樽,確保沒有破損,選擇內壁和底部平滑、凹凸面較少的水樽,並定期更換。
  • 2. 如發現水樽變色、爆裂、有異味,或對其衞生狀況有懷疑,不應繼續使用。
  • 3. 徹底清潔膠樽,並確保樽內完全風乾,才可使用。
  • 4. 把膠樽注滿前,應先徹底清洗和弄乾雙手,避免交叉污染。
  • 5. 再用膠樽應以類似原來用途為原則,例如膠樽在購買時是載水,再用時不要用作盛載其他液體或飲料,不適宜用來盛載醋或油等物質。
  • 6. 待水或飲料變涼後才注入膠樽。
  • 7. 如原來的產品上註明「避免受陽光照射」,再用膠樽時亦應遵守有關指引。
  • 8. 注入清水後,應盡快飲用;飲用時,不要與他人共用膠樽,因唾液能傳播病菌,引起疾病。
  • 9. 清潔時可考慮用軟毛刷配合洗潔精洗擦水樽內壁和底部,再用清水徹底洗淨才使用。

TOPfit 推出食物資料庫,搜羅本地多間餐廳及逾千款食物營養標籤,令您食得有營又健康!立即查看:bit.ly/2UJP4dx

訂閱TOPick Telegram,集合最新優惠及送禮情報:bit.ly/3bebLM2

責任編輯:羅嘉欣